网讯(记者郑俊婷)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3月27日公布59项国家标准及修改单,主要内容包括: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“不添加”“零添加”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;强制标示食品中的致敏物质信息;推广数字标签二维码;保质期标示更直观……
其中,禁用“零添加”受到市场广泛关注,相关公司面临产品包装标识整改和营销方式调整。如光明乳业就向上海报记者表示,将严格按照新规执行,产品包装上删除“零添加”“不添加”等宣称。
记者采访了解到,食品饮料行业“零添加”热潮始于2018年前后的低温酸奶,之后伴随着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焦虑逐步蔓延至饮料、调味品等细分行业。据乳业专家宋亮掌握的数据,“零添加”酸奶市场规模在200亿元左右,约占整个酸奶市场份额的1/4。
在调味品行业,“零添加”尤为火热。2022年,海天味业陷入“配料表双标”争议,品牌形象一度重挫;而主推“0添加”的千禾味业,则收获流量红利,业绩快速增长。2023年,调味品行业全面加入“零添加”大军,涉及酱油、食醋、料酒、酱腌菜、辣酱等多个品类,主流企业均参与其中。
但宣称“零添加”“不添加”并不等于产品更优质健康。如某果汁饮料食品标签上写着“不添加蔗糖”,但其实蔗糖只是“糖”的一种,配料表中可能还含有果糖、果葡糖浆等。“这类产品所声称的‘不添加蔗糖’绝不等于产品中不含有糖,但很容易引起消费者误解。”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。
多位受访人士认为,所谓“零添加”“不添加”更多是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而刻意营销出来的概念,部分企业出于业绩压力也在跟风追随。新国标的出台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契机,有助于推动行业回归产品本质,同时也让消费者对食品成分有更清晰的认知。
“新国标的出台是一个利国利民的举措,既保护了消费者权益,也起到了净化行业乱象的作用。同时,也让企业更加明晰宣传口径,以及未来创新升级迭代的方向。”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记者表示。
值得一提的是,禁用“零添加”的表述并非否定企业对清洁标签的追求,而是倡导更透明、更科学的表达方式。来伊份方面向记者表示,公司在研发中逐步减少防腐剂、人工香精等非必要添加剂的使用,并通过技术手段(如低温烘焙、锁鲜工艺等)替代传统添加方式,这与新国标倡导的方向一致。
除了禁用“零添加”,新国标还从多方面保护消费者权益。如根据新版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,数字标签将陆续应用到各类食品包装上,通过手机扫一扫食品包装上的二维码,就能看到食品数字标签,同时可通过页面放大、语音识读、视频讲解等多种功能了解食品信息。这意味着,食品的配料表、贮存条件、营养成分等信息将更加便捷易获取。
“消费者变得越来越专业,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升自己的产品研发水平和洞察市场的能力,创造出更优质、更健康、更具创新性的好产品。”好想你总经理石训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,本质上,企业、消费者和监管方是一个利益共同体,虽然新国标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,但从长远来看,有助于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。